“让艺术点亮生活:‘市民艺术夜校’的拓展与深化”专题交流在北京举行

2025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由浙江省文化馆主办、长沙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让艺术点亮生活:“市民艺术夜校”的拓展与深化专题交流于11月13日举行,为探索“市民艺术夜校”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提供示范经验。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新,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保颖,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文化馆党委书记、馆长叶伟平,深圳市文化馆馆长、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会长曾昶,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记者、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郑海鸥等嘉宾,与众多来自全国公共文化领域、文化馆行业专家学者以及各省市文化(群艺)馆代表等参加活动。专题交流由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阮静主持。

罗云川在主旨报告中强调,市民艺术夜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新窗口和新引擎的重要载体,要解决好普惠与精准、公益与可持续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三对关系,应持续对接基层需求,持续提升课程质量,持续优化运行机制。下一步,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将通过搭建工作平台、强化数字赋能和推动政策保障来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市民艺术夜校,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破局·立新——聚焦市民艺术夜校的可持续发展”研讨环节,赵保颖、曾昶、郑海鸥展开精彩对话。赵保颖指出,由28个省报送的241个市民艺术夜校案例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市民艺术夜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和微观的循环系统双向发力,在宏观层面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保障体系等,微观层面应细化课程体系,优化运营机制等。未来的艺术夜校,应融合线上线下,课程迭代升级,助力基层文化治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曾昶分享了深圳市文化馆市民艺术夜校“艺术拼团”的创新路径,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市民与文化服务供给方的双向互动,促进从供给主导到需求主导的转变。该模式依托深圳创新基因、群众文化教育土壤及全民艺术普及体系,成功构建了高效的实体网络与运营平台,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形成正向循环,实现了市民艺术夜校从供给主导到需求主导的根本性转变。

郑海鸥讨论了如何在市民艺术夜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加强课程覆盖、打造展示舞台和创新品牌策略,来提升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更强的夜校破圈传播和更加优质的新闻产出。他指出,在市民艺术夜校蓬勃发展的当下,应思考课程设置如何平衡吸引年轻人与照顾老年人的关系;如何平衡迎合年轻人需求和正确引导之间的关系等议题。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新作专家点评。他强调,市民艺术夜校对文化服务与艺术普及意义重大,对提升市民文化艺术素养影响深远。在国家文化服务规划的框架下,通过项目组织深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场景建设等方面定向提升,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提升艺术教育水平,使得夜校品牌具有持久力、创新力与引领力。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文化馆
党总支书记、馆长阮静主持专题交流
实践分享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副馆长岳欣,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徐皓,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文化馆馆长柔强,广东省文化馆培训辅导部主任曾夏漪,湖南省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刘学,浙江省温岭市文化馆馆长张一彦作案例分享,先后从普惠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精准化课程设计与迭代、社会力量整合与协同、数字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线上教学模式与服务延伸、服务下沉与乡村延伸这6个角度,交流在市民艺术夜校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以多方共建筑根基 以普惠创新谋长远——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艺术夜校”运营实践分享
岳 欣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副馆长

石景山区文化馆“艺术夜校”是推进全民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的有力抓手,也是文化馆转型发展的突破点。目前,“艺术夜校”已经积累了独具特色的组织运营经验。课程已开展80多门,以“错时+延时+夜间开放”模式惠及35000人次。一是构建顶层机制,坚持标准化引领,研究制定工作指南,明确定位、组织架构及管理办法,形成全过程管理标准化流程。二是创新共建模式,成立首个发展联盟,形成“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多方共建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立评审机制,严格遴选课程项目,明确评审标准与流程,组建代表性评审小组,通过审查、考察、评审选定合格机构。四是各方主体责任明确,文化馆负责整体管理与督导,专委会负责报名与反馈干预,社会机构提供师资与课程设计。五是探索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基础保障+进阶反哺”分层收费体系,以优惠收费反哺运营,形成良性循环,并拓展“艺术自习室”等服务。
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推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高质量发展
徐 皓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力求让艺术教育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服务市民生活。目前已开设点位611个,开设课程4925期,服务受众90万人次。2025年春季班,瞬时在线抢课有117.5万人。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满足市民参与文化艺术学习的新期待,坚持数据驱动,分析线上报名平台数据、联动基层收集需求、关注社会热点,构建多维度需求感知系统;坚持场景破界,联动各商圈,街区,园区等,将课程融入城市肌理,延伸至生活场景;坚持开门问策,通过学员群、成果展演、满意度随访等搭建双向互动机制,鼓励学员共创。二是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有效实现美育服务的广覆盖与深渗透,聚焦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生活服务等主题,涵盖非遗体验、健康养生、职场增能、跨界创新等内容。三是健全过程管理机制,引导优化课程内容有效保障培训质量:完善评估退出机制,实施全流程质量监测与评估;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市、区两级巡查专班并引入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听课评估;优化政策支持引导,出台精准化扶持政策。
鄂尔多斯市民夜校:从流动文化车到全民文化盛宴的创新实践
柔 强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文化馆馆长

鄂尔多斯市民夜校源于农牧民实际需求、随时代发展持续升级的 “文化补给载体”,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形成特色实践路径。一是雏形阶段以“流动文化车”破解农牧区文化困境,针对地广人稀、日间无暇的难题,采取夜间上门服务模式,建立“三定一日”机制,1987年文化部在鄂尔多斯召开“流动文化车工作现场会”,将这一“贴近基层、务实高效”的经验向全国推广,而后探索形成文化特派员“四同”融合模式。二是发展阶段从“流动服务”升级为“全民普及”,依托免费开放政策,建立以市文化馆为核心,联动分馆、社区、学校的多点培训体系,开设百余门兴趣课程,整合专业院团师资资源,每年招收学员上万人。三是成效层面实现从“小众参与”到“全民共享”,构建“市—旗—苏木—嘎查—文化户”五级服务网络,建成近千个服务点,年参与超10万人次;通过“1+1+N”孵化模式,推动群众从课堂学习走向全国群星奖、全区运动会展演等大舞台,形成“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出彩”的文化生态。
从“种子”到“一片森林”——广东打造“晚课堂”到“艺术晚课堂”全域夜间美育生态的实践与思考
曾夏漪 广东省文化馆培训辅导部主任

广东省文化馆自2022年起以“晚课堂”为突破口,开启夜间美育新实践。一是创新服务时序,破解“时间错位”,将服务锁定工作日晚上和周末“黄金时段”,打造中青年“艺术充电站”。二是创新课程内容,破解“年龄断层”,构建“短期速成、品位提升、高端体验”的多元课程体系,涵盖传统文化、数字技能、舒压社交等主题。三是创新运营机制,破解“资金不足”,采用“公益+市场”模式,通过开放日、盲盒定价、弹性开班等系列创新举措,形成可持续运营闭环,学员数增长246.74%。四是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数字+”场景,推行“线上理论+线下实践+线上展示”三元融合,并通过“统一输出+多地联动”促进资源流转;品牌方面紧扣“换种方式养自己”主张,结合社会热点构建“创意推介、微课教学、师生共创”三维传播矩阵,实现教学与品牌双向赋能。五是创新品控宣推,实施“需求洞察+探课官”机制,依托动态反馈与学员志愿监督优化课程品质。在“晚课堂”模式成熟后,项目于2025年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下升级为全省性“艺术晚课堂”,推动夜间美育从“点上突破”迈向“系统构建”。今年7月启动以来,已整合21地市138家场馆、近400门课程、430余名教师资源,提供近万线下学位与不限量线上名额,广泛延伸艺术服务覆盖面。
文艺灯火·点亮星城——长沙市民夜校的成长与展望
刘 学 湖南省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厚的艺术氛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传统的湘剧、花鼓戏,到现代的音乐、舞蹈演出,满足市民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长沙市民夜校以“精准供给、全域覆盖”为理念,在2024至2025年实现从试点到体系成型的关键发展。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精准对接市民需求,针对上班族时间冲突开设夜间课程,推出手机摄影、街舞、礼仪等多样化课程,出现10分钟内课程报满的盛况;二是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课堂同步、资源互通、反馈闭环”机制,将线下课程同步直播,并建立“线上预习+线下实操+云端复习”教学链,2024年开展190场直播,覆盖57万余人;三是精准覆盖特殊人群,为上班族提供碎片化微课,为老年人开展智能设备辅导,联合区县文化馆辐射乡村群众;四是启动服务机制优化,计划通过“群众点单、馆内派单、老师接单、大家评单”的“四单制”提升服务精准度,并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温岭“乡村艺校”长三角文化新名片
张一彦 浙江省温岭市文化馆馆长

“乡村艺校”累计开设课程2849班次,培训学员5万余人,惠及群众近百万人次,全民艺术普及率提升至81.8%,成为温岭市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活动中的示范品牌,也是基层文化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一是统筹城乡资源,依托文化站、礼堂等公共阵地及社会资源设置教学点,实现资源均衡分配,目前已有250多所,覆盖所有村居。二是组建师资联盟,吸纳教师、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开设扎灯、剪纸、船模等特色课程,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三是畅通报名渠道,搭建“数字文化一点通”平台,实现选课、管理、评价一体化,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分别达89.6%和98.3%。四是完善教学体系,分春、秋两季开设课程,每期不少于24课时,并建立群众点单机制动态调整内容。五是强化成果转化,通过“文化礼堂艺术节”等平台展示学员成果,培育143支优秀乡村艺术团和近万名文化志愿者,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来源:浙江省文化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