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新时代文化馆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 要: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正引发着一场全球性的学习革命,也为新时代文化馆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慕课背景下新时代文化馆培训模式的创新作为研究对象,对慕课的概念及特点进行分析,继而探讨慕课应用于新时代文化馆培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文化馆培训的新模式,以期与慕课接轨,推动新时代文化馆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慕课 新时代 文化馆 培训模式
新时代文化馆的培训工作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人们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馆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业务活动之一。它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各级文化馆应引起高度重视。然而,伴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社会大众不但追求殷实的物质生活,还要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和高贵的精神生活,新时代各级文化馆现有的培训模式尚不能有效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慕课来袭,为新时代文化馆培训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何不借势而为?基于此,本文就慕课背景下新时代文化馆培训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一、慕课的概念及其特点
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第一个字母“M”代表 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 Open(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 Online(在线),第四个字母“C”代表 Course(课程),意思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简要来说,慕课的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平台作为支撑,将精心设计好的一大批课程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2]慕课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学习的革命”,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并对传统教育培训形成了巨大冲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处于在线运行状态的慕课平台有100多个,相对于其他现代教育培训技术而言,慕课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发展,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3]
(一)大规模、开放性
慕课整合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资源,能满足社会大众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种特性决定了它的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堂慕课,学生注册学习数量不受限制,动辄上万人,最多达 16 万人。同时,慕课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边界,延伸了课堂,拓宽了教育培训的途径和范围,任何人都可以上网进行慕课学习,这对缺少教育培训机会的农村大众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
(二)低门槛、低成本
慕课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注册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慕课还具有低成本的特点,不仅慕课课程开发成本低,开发一个课程可反复使用,且慕课的使用成本也低,大多数课程是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的,学习者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只要拥有无线手持终端、web 电脑端、广电电视终端等工具就可以上网学习,这为有学习兴趣却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的部分群众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三)自由化、互动性
慕课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社会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慕课学习、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参加测试,不受时间限制。[4] 同时,社会大众在家就能上网通过慕课平台实时接受文化馆的培训课程,不受空间限制。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充分显示出慕课学习自由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慕课不仅仅是提供学习资源,而是开放学习过程,其核心思路是引导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强调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参与。于是,慕课整合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和学习资源,通过学习论坛、微博、QQ 等形式,给社会大众提供在线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作业、分析解决问题的平台,体现出高度的互动性,这是慕课学习相比于传统培训最大的优势所在。
二、文化馆培训引入“慕课”的可行性
当下,文化馆的培训工作大致包括乐器、舞蹈、声乐、美术、书法、创作、摄影等几大项。由于受场地、师资等因素影响,大多数文化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培训特别是更优质培训的强烈需求。而慕课所提供的丰富、免费的课程资源,以及所彰显出的开放化、低门槛、自主性、互动性的学习特点,为新时代文化馆的培训提供了新的可行之路。
(一)新时代文化馆培训引入“慕课”是大势所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在线教育在中国已经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系统和相应的支撑平台,开创出了视频公开课、慕课、精品课程、翻转课堂和微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手段。特别是慕课,在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后,成为了当今社会在线教育的主流。新时代文化馆的培训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运用慕课这一在线教育的主流形式,探索出新的培训模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因此,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新时代文化馆引入慕课开展培训乃是大势所趋。
(二)新时代文化馆具备推行“慕课”的条件
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指标体系首次把文化馆"具备数字服务基本能力"列入必备条件,并对平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定下了基调。2014 年,文化部启动了全国数字文化馆试点工作,目前数字文化馆建设已初建成效。[5]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研发推广处处长陈移兵在 2018 年 4 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文化(群艺)馆馆长联席会暨中国文化馆协会一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上介绍说:“从 2015 年到 2018 年,全国四批数字文化馆建设共计 55 家”。他强调,下一步,数字文化馆要注重完善数字化服务设施设备,整合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搭建文化馆线上数字服务应用平台,打造文化馆实体数字体验空间,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6]各级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的普遍建立,将使新时代文化馆的培训工作具备推行“慕课”的有利条件。
(三)引入“慕课”是新时代文化馆培训的现实需求
“慕课”是基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形式简单灵活,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社会大众可通过互联网自主进行学习,这有效地解决了新时代文化馆培训的诸多困难,符合文化馆培训的现实需求。比如,“慕课”具有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游戏化等特征,社会大众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慕课网站、微信公众号、课程微博和手机 APP 等新媒体平台,解决了社会大众集中培训难的问题。[7]“慕课”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社会大众可自由安排时间学习,且不必到文化馆集中参加培训,有效化解了社会大众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冲突。“慕课”课程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大众培训诉求与文化馆培训授课能力不足的难题,提升了培训的广度。“慕课”能利用大数据对社会大众的培训情况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培训方案,可有效提升培训的深度和精度。此外,利用“慕课”的互动教学形式,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个体化需求;利用“慕课”的培训目标分类方法,实现了社会大众培训需求的合理分配;利用“慕课”平台加计算机建模,解决了文化馆培训实际操作培训难的难题。
三、基于慕课的新时代文化馆培训新模式
(一)慕课背景下,新时代文化馆的培训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引入慕课。
一是自主构建慕课平台和制作课程。该模式下,各级文化馆可自主构建文化馆慕课平台,并根据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构建新时代文化馆慕课平台及开发相关课程,不仅可以保证文化馆培训的社会全覆盖,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新时代文化馆培训的认可度。在此项工作上面,浙江省平湖市文化馆就做得相当成功,该馆于 2017 年 12 月首次启用可支持 1000 人同时在线访问的文化慕课中央课堂系统进行声乐培训,大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讲座、辅导、远程课堂等活动,达到预期目标。该课堂系统可使平湖市文化馆与 9 个镇街道分馆一同收听、收看课程。而且,各分馆都有话筒,可以实现实时提问,促成大规模互动教学。自主构建慕课平台和制作课程这一模式,具有课程针对性强的优势,但对资金和技术支持要求较高。
二是利用现有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2013 年以来,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成为新兴的“慕课大国”。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4 月,我国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的慕课平台已有 10 多个,460 多所高校建设的 3200 多门慕课上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称,中国慕课数量已居世界第一,慕课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教育部高教司副巡视员宋毅在 2018 年 4 月召开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创新研讨会上介绍说,教育部门将继续深入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到 2020 年完成建设 30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任务。
在此大好局面下,新时代各级文化馆可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文化馆培训需求的课程供培训之用,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的书法课程《中国书法》、清华大学建设的美术课程《不朽的艺术:走进大师与经典》等,都是比较适合文化馆培训需要的高端课程。利用现有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这一模式,具有能满足社会大众更高级别学习需求的优势。
三是与慕课平台合作。目前,我国的慕课平台建设已日趋成熟,各级文化馆可与有关慕课平台合作,针对本地实际开发出门类齐全的培训课程,并使之系列化。比如书法培训课程系列、美术培训课程系列、声乐培训课程系列、创作培训课程系列、乐器培训课程系列、舞蹈培训课程系列、摄影培训课程系列等。该模式不仅能保证文化馆培训的系统性,又可缓解技术压力,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要真正发挥慕课在新时代文化馆培训中的作用,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 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提升培训的精准度
在新时代各级文化馆的培训活动中,文化馆是供给者,社会大众是需求者,如何保障供给与需求一致是文化馆培训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培训需求分析应从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多层次性及文化需求复杂性的现实出发,对社会大众的文艺水平现状和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努力实现培训课程的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确保培训的精准度。比如广场舞目前在我国城乡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大众迫切需要文化馆开展较高水平的广场舞培训。为此,各级文化馆应善于发现需求热点,并适时运用“慕课”为社会大众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
2. 开展技能性培训,提升培训的实用性
新时代文化馆提供的各类培训面向的是社会大众,培训对象也应该包括少年儿童、特殊人群、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因此,文化馆开展的“慕课”培训不仅要考虑娱乐性,更要考虑技能性、实用性。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固然是各级化馆的职责所在,但若能对社会大众的学习进步以及生产、生活发挥一定的作用将更有意义。比如针对少年儿童,可在寒、暑假期开设“写作培训课”、“音乐培训课”、“舞蹈培训课”“书法培训课”、“美术培训课”等,让愿意学习的少年儿童掌握一门或几门才艺;针对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手工艺培训课,如中国结编制技艺、剪纸技艺、串珠工艺等,不仅让受训者掌握一门艺术,更让他们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
3. 开展混合式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单纯的网络学习可能导致学习孤独感,进而影响学习者的投入程度。为此,新时代各级文化馆利用“慕课”开展培训可以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即将基于慕课的网络培训与面授培训结合,网络培训阶段,培训教师主要进行理论讲解、知识入门、任务或案例布置;面授培训阶段,培训教师主要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案例教学、答疑解惑。文化馆的培训仅仅通过慕课进行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面对面进行讲解。只有二者密切结合,互相补充,才能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各级文化馆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龙恩海.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抓好文化馆培训工作[J].大众文艺,2014(6):23-24.
[2] 王香蒙,刘巳丹,郭 红,曹蕾.慕课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运用探究[J].经贸实践, 2017(1):250-251.
[3] 张劲松,王壮.“慕课”在林业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7(1):39-42.
[4]王艳会,仲柳靖,孙悦.慕课给军队远程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 44-45.
[5]李晓东,张鹏水.设施成网,资源共享[N].中国文化报,2016、11、23.
[6]李宏.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与服务[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5-11.
[7]郭涛,慕课与党校培训模式创新[J].许昌学院学报,2016(6):84-87.
(作者单位: 广西全州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