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场馆效能提升的思考 ——以南京市文化场馆为例

时间: 2018-12-14 浏览数 1382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样一句话,让文化人深感振奋。文化能以如此高度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报告中,足以证明党和国家对文化的关切和重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之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软硬件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是质的飞跃。随着文化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各地的文化馆新馆都如春笋般发展起来。新的场馆,新的文化广场,新的文化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更高更美更优的文化活动环境。而如何转变既有文化工作机制,文化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发挥出新场馆的活力,为人民提供优质的、高效的、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就成为当前文化工作者们都关注的问题。以南京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为例,近年来在文化大繁荣的东风之下,南京各区文化馆也进入了场馆出新期,其中尤以江北新区文化馆、浦口区文化馆、鼓楼区文化馆、建邺区文化馆、栖霞区文化馆五馆出新力度较大,设施较先进,服务环境较好。这些新建新修的文化馆馆舍在场馆设计、设施设备、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值得公共文化工作者观察、思考和总结。


       一、文化新场馆建设的三“新”时代

       当前,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光。国力的强盛在为发展公共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都有着较大的享有期待,这也成为了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社会客观需求。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又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支持和传播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的持续关切和大力扶持。文化发展任务被写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种种因素的合力,让公共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文化发展态势喜人。通过对“南京新五馆”的调研,可以看出在当前公共文化新场馆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出了三个“新”:


       (一)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了“新堡垒”

       江北、浦口、建邺、栖霞、鼓楼这五个文化馆场馆(以下简称南京文化新五馆)都是近几年新建成的,其中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是 2014 年竣工的,栖霞区和建邺区文化艺术中心是 2015 年开放的,其他几个馆都更新,五馆平均年龄不到 2 岁。因此,这几个场馆不仅场馆新,所选区位地点更优,设施设备也更加先进。剧场舞台各美其美,培训教室功能丰富,舞蹈琴房敞亮整洁,展览大厅各具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设备先进的录音棚也成为新馆的宠儿,成为新馆的重要配置。


南京文化新五馆与国家一级馆馆舍面积标对比图


       通过对场馆相关硬件数据的观察,不难看出南京文化新五馆提升了不只一两个数量级。《市(地级市、区)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中,一级馆的要求是 4500 平方米,南京文化新五馆普遍都超过了这些指标,其中鼓楼馆的面积超过国家一级馆要求三倍多。更优的环境,更先进的设备,更宽敞的空间无疑将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随着公共文化机制的优化改革,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提档升级,未来南京还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文化馆和文化活动中心,这将成为我们服务群众文化的新堡垒。


       (二)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有了“新体验”

       新的场馆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活动体验,当我们走进这些敞亮的文化馆新大楼,看到的是到馆活动的群众愉悦的身影,听到的是教室里的欢歌笑语。舞蹈室里时常看到群众文化团队排演即将演出的节目,展厅里市民们携老扶幼地观赏着新近展出的书画或摄影作品。这无一不在说明,新场馆虽然年轻,但很有“人缘”,它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大家都愿意到这里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享受文化。

       人们的这种文化休闲方式选择的转变,得益于新场馆带来的新活动,更得益于新的文化工作理念和文化服务机制,为新场馆注入的新活力,群众在文化场馆享受到了新体验。以大厂区文化馆为例,大厂馆将近年来群众文化工作的业务发展,概括为三次职能上的转变:从曾经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者”,转变成为向市民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服务者”,再由“服务者”转变为通过抓好文化骨干和团队,盘活公共文化资源,带动全区公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公共文化资源“管理者”。而这次“管理者”角色的回归,却实现了“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巨大转变,体现了“艺服”到“技服”的转身,化被动为主动,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数字化”、“总分馆”、“理事会”成为“新标配”

       “数字化”、“总分馆”、“理事会”这些曾经只在公共文化新闻、理论文章、网页、论坛、里看到的关键词,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文化馆的新标配。在“数字化”方面,江北新区的数字化文化馆方兴未艾,浦口文化馆的“浦口文化云”推陈出新。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几乎每个文化馆都实现了微信信息及时发布,场馆在线预约和线下服务。文化馆的数字化正在加紧建设中。在“数字化”发展的同时,“总分馆”也被提上了议程。各馆大都形成了以文化馆总馆为主导,以街道文化站(文体中心)为依托,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辐射的多层次,多级联动,点面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这种多层级,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广大市民可以更方便、更舒适、更愉快的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体验。与“数字化”和“总分馆”相同的新关键词还有“理事会”,从“南京新五馆”的软件建设看,文化新五馆尚未在文化馆“理事会”建设上有所涉及,但是准新馆的江宁区乘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东风,已经成立了“理事会”,开启了这一领域的探索。

       可以说,通过近两年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建改造和服务发展,尤其是一级馆的争创,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变化是巨大的,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各个文化馆不论从馆舍,还是从设备方面,不论从服务理念,还是从机制探索,都让人眼前一亮。新场馆必然需要新的管理运营机制与之配套,也必然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思考,其中关于“文化人”的思考是新场馆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二、公共文化发展或急缺“三个人”

       这里的“文化人”特指从事公共文化服务这一事业的工作者。一项事业的发展,动因是社会需求,外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而发展的好坏高低,关键因素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文化事业同样如此。从当前形势看,外有和平发展,国富民强的大环境,上有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种文化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可以说公共文化事业进入了发展黄金期。但是我们仍然有困扰,我们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守夜人”, 缺少“科技人”,缺少“领军人”。


       (一)“守夜人”的困扰——各馆普遍存在人员缺少的问题。

       “守夜人”这个词是借用了亚当·斯密的说法。他认为政府主要担负保护国民,建立并维护某种公共工作或公共制度的职责。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言,笔者认为文化“守夜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在编和非编制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其职责包括:1、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2、保障社会个体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满足;3、建立、开展并维护公共文化工作和公共文化制度。众所周知,人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而对于单个文化馆来说公共文化从业者是这个单位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新的场馆拔地而起,各个街道、各个村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活动室也都建起来了。可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们的公共文化从业人队伍问题也随之突显。高大上的活动室大门常锁,群众从“游园不值”的失落,慢慢习惯成自然忽视,设施先进的多媒体室,电子阅览室只有在上级来检查的时候才会开放。这些现象在村、社区的基层是较为常见的。

       新的场馆,新的文化馆业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岗位。一个区级文化馆服务整个区,文化新五馆中,最小鼓楼区的区面积 53.35 平方公里,人口 129.32 万,最大的区面积 2451 平方公里,人口 170 万,赶上一个小国家的体量。而各个文化馆的在编工作人员也就十几个人,加上编外人员最多二十来人。

 

南京文化新五馆辖区面积和服务人口规模示意图


       二十来人的文化“守夜人”,要服务体量超过一个小国的辖区和群众,困难可想而知。而在基层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身兼数职,岗位借调的情况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无人值守,无法保证一周 56 小时开放,或者场馆开放却没有活动、没有项目、没有人气就再自然不过了。


       (二)“科技人”的稀缺——文化馆的发展需要多样的人才。

       随着文化馆业务的扩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我们需要更多种类的人才,尤其是懂得信息采编技术,掌握网络科技的“科技人”。在现在各文化馆中,和传统文艺相关的书美摄、音乐、舞蹈、曲艺等文化干部基本满足需求,但是和数字化、信息化、影视音频制作相关的文化干部比较稀缺。而数字化正在从服务方式到单位运行方式,慢慢变革着公共文化事业。虽然在各个文化馆,业务干部都是身兼数职、一专多能的万精油。调研中也看到了很多从事音乐、文字或摄影的同志兼任单位数字化工作。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业务多了便难以专精。而且对于数字化运营的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注意到,多数馆都是委托第三方开展数字化运营。然而,从后期的网站运营维护、信息发布、宣传策划、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更新和分析来看,这些还是应该掌握在文化馆系统手中为妥,不应假手于人。


       (三)“领军人”的呼唤——文化馆的发展需要高品质的文化人才。

        一个行业要想开拓新纪元,需要行业领军人;一个单位要想有所作为,需要单位领军人;一个单位的某个领域要想有所建树,需要业务领军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要想做大做强,需要文化领军人。调研中,我们看到,每个文化馆都有每个文化馆的特色文化:建邺的民乐,栖霞的舞蹈、大厂的非遗、浦口的书画、鼓楼的戏剧等都各具风流,让人赏心悦目。这个特色文化是和地方文化资源密切相关,同样,也和文化馆业务干部的专业特长,擅长的领域密不可分。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市场共同繁荣的今天,文化馆要在广大市民群众的心目中有一席之地,要在引领文化消费市场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就需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取得,需要文化业务“领军人”的才华魅力和品牌号召力。这不是说文化馆要和市场争地盘、抢生意。而是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对规范和健康文化市场是一种引领和倒逼。公益性公共文化馆、文体服务中心做的越好、越合理,社会文化机构可能会更有动力和压力去提高服务的品味和质量,成为基层性公共文化服务有益的补充。

       总之,文化馆需要优秀的行业领军人物。只有领军人在本区具有相当的引领力,才能让社会信服,让群众满意,才能增加文化对大众的吸引力,既能更好完成每年的各项文化任务指标,也能推动地方文化不断向前。


       三、文化以人为本,打造“四支队伍”

       诚如上文所述,在新场馆新设施不断刷新,新的文化理念文化管理机制不断出台的利好之下,要想充分使用好新场馆新设施,用好文化惠民政策,充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的发展或急缺“三个人”。从目前的形式看,或许可以从打造“四个队伍”入手,逐步解决“三个人”的问题。


       (一)通过总分馆建设壮大文化骨干队伍

       显而易见,体量更大,设施更多更先进新场馆需要更多的文化馆员来维护运行,而各个地方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权益,让人们享受到均等的、便利的、广覆盖的、高效能的文化服务,也提出了十分钟文化圈,甚至是五分钟文化圈的服务理念。密布于街道、村、社区的文化分中心、文化室也大量新建并投入了使用。这就需要更多的专职文化工作者——“守夜人”来运营维护这些文化场所,在文化场所内策划设计,并组织群众开展常态化的,充满文化品位和趣味的文化活动,从而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提升辖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

       如何破解缺“守夜人”的问题?“总分馆”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方案。成功的范例是张家港。张家港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在全市建立了 14 个分馆,并采用“政府购买岗位、擂台公开招贤、派遣分馆助理”的制度。再此基础上,张家港又将各个村(社区)划分为 955 个文化网格,每个文化网格里都有网格文化员提供文化服务,这就是著名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 2011 年全市已有 1075 名网格文化员。政府为保障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行,设立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仅 2012 年市财政就投入 1280 万元,专门用于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配套奖励资金,对镇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进行专项资金补贴,每新建 1 平方米设施市财政补贴 1000 元,每改建 1 平方米补贴 500 元,镇财政也将设立相应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配套奖励资金,并重点推进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张家港文化馆壮大了群文骨干队伍,文化“守夜人”队伍就有一千多人,楼道里都有网格文化员为百姓服务,从而充分保障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保障了百姓的文化权益。


       (二)发展志愿者队伍

       由政府财政支撑,各级财政保障的文化骨干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但要想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全民艺术生活需求,除了文化主力军,除了政府购买的文化员岗位,我们还需要多渠道争取文化服务的生力军,网罗文化人才,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汪洋大海。其中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是群众文化战线必须依靠、借助和团结的力量。张家港通过举荐、报名等方式,从基层选拔具有志愿服务精神、有一定文艺专长、有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志愿者担任网格文化员,每个文化志愿者至少服务一个文化网格。在南京文化新五馆中我们也看到了志愿者的身影,但是不够充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当前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系中,人们对文化志愿者的认识是模糊的,界定是含糊的,而管理、组织运行机制是缺位的。人们不清楚什么是文化志愿者,哪些人算文化志愿者,志愿者提供服务是否能得到补助,从何种渠道可以活动补助。种种问题含混不清,导致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也流于形式,难以形成合力,促进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在新场馆新机制的环境下,各馆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一是多渠道招募文化志愿者,二是建立文化志愿者人才库,对掌握的文化志愿者进行归类,分级。让文化志愿者人尽其才。三是制定相应的志愿者扶持奖励机制。为公共文化事业贡献不能全靠一腔热忱,也要通过经济,物质,精神、积分、荣誉等奖励,使文化志愿者队伍得以持续的发展。

 

       (三)建立数字信息化人才队伍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参与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喜欢在网上购物,在手机上看书,在百度搜索里寻找知识。文化部门应当重视这样的社会变革,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浪潮,主动顺应人们接受文化信息的新习惯。新馆应成立专门的信息部,把数字文化馆建设和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作为一项文化馆的职能性工作开展起来。各馆应该争取设置信息化岗位,负责网络宣传、数据库建设、在线直播、慕课运行等工作。这对于现代文化馆来说,是很重要的。新馆不能把数据信息化岗位作为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或者全部委托第三方。而应该考虑给予编制内岗位,让科技人才享受和传统文化业务干部同等的待遇。同时,文化馆应该充分考虑到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和生涯规划,设置岗位职称考核,提供信息岗位业务干部不断晋升的可能。此外,还应加强馆际间的数字化信息化领域相关课题的论坛交流和学术探索,从而不断提升文化馆数字信息领域的发展度。


       (四)培养文化领军人才队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需要火种,而这火种正是每个馆的文艺骨干业务领军人。我们大多数的人更多的时候可以说是火把,是干柴,我们的文化意识需要被唤醒,我们的文化感觉需要被激发,我们的文化品位需要被引领,我们的文化激情需要被火种点燃,所以人们呼唤火种,呼唤领军人。

       1.寻找文化领军人

       文化领军人在哪里,他在我们的文化馆现有队伍里,文化馆里优秀的,专业卓绝的业务干部,他们正是我们每个馆在某个领域的文化领军人,或者有潜力即将成为当地某个文化领域的领军人。他们在现行体制系统内工作和发展,创造公共文化产品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他们义不容辞,引领向上向善的文化风尚是他们的使命担当。他们接受公共文化系统的直接管理和考核,是公共文化行业中最应该依靠的骨干力量。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让他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当地的文化作出贡献。

       文化领军人也可以在体制之外。每个区都有这样那样的文化名人和精英。我们应该提供良好的平台,搭建圈内精英和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桥梁。通过总分馆、两员制、理事会、选聘“名誉馆员”、建立文化人才库等一系列方法,多渠道多方面的给予社会文化人才经济的、精神的、名誉的、社会的认可,将这些社会文化名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我所用。

       2.培养文化领军人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不但要发现领军人物,更要培养好领军人物。十年树树,百年树人。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我们不仅要团结整合既有的文化领军人才,也要发现和培养具有潜力的准领军人才。人才的产生不光需要自身的奋斗,也需要良好的人才环境。我们应该尽量为领军人和准领军人们提供好的成才环境,提供时间机会、学习机会、竞争机会,鼓励他们学习和创造,激励他们参赛和展示,即为地方生产荣誉业绩 GDP,供给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也可极大推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提升。这既是人才和体制的双赢,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人才生态系统。只有当一个地方文化人才辈出,才能说这个地方的公共文化工作开展是卓有成效的。

       3.用好文化领军人

       有了优秀文化领军人,我们就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让他们为公共文化服务。如:浦口文化馆推出了“相聚艺堂 普天艺家”,江宁文化馆开展了“欢聚艺堂”公益培训。大厂馆有群文大课堂。通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我们可以让精英个人的文化才华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从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和“慕课”推广,让文化领军人在精品课程的策划、制作、推广中,进一步沉淀完善自己的文化成果和理念,将文化领军人的艺术技能和文化思想用媒体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学习到,从而推动整个文化的繁荣。

       4.留住文化领军人

       文化领军人具有超越常人的才能和智慧,并且他们自带光环,拥有强大的文化号召力、票房吸引力和文化引领力,他们是社会稀缺资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提供更好的人才政策和文化工作环境留住人才。我们需要更合理的人才引进和扶持机制,需要更完善的劳动购买和奖励制度,为人才提供与之贡献和劳动相匹配的待遇和认可。只有我们在实质经济保障上给予人才足够的认可和尊重,方能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安居乐业,全心全意为公共文化服务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以人为本。文化的发展依靠人,文化发展为了人,人是所有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工作的对象,是公共文化工作的依据,也是公共文化工作的载体。我们文化工作就是要关心人民的精神需求,为百姓创造歌舞升平、翰墨飘香、雅韵飞扬、光影如诗的美好文化世界。繁荣公共文化,织造幸福生活,让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富足,让人们在美的熏陶中向善向上,让人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有力,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定,让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快乐和满足,从而使整个民族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公共文化的意义也就在此吧。新时代、新场馆、新机制期待和呼唤着全体文化人的新作为。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