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创写北京”一等奖征文:《燕京文脉:新枝发华章》 孙凤山

时间: 2025-11-12 浏览数 102 点赞数 3 收藏数 2

+1 点赞 收藏 分享

燕京文脉:新枝发华章

 

 

 

老根扎得深,新芽才精神。

故事生故事,北京城常新。  ——题记

 

 

一、宫阙·神影新裁


琉璃瓦接得住千年雨,就扛得住新世的风。

北海琼岛的白塔尖儿,顶着新雪,也顶着云端里重塑筋斗的悟空。那金箍棒搅动的,不再是单纯的妖雾,而是中关村外溢的霓虹光浪。太和殿前的铜鹤昂首,目光掠过宫墙,看见什刹海冰场上踩着数字滑板的哪吒,风火轮拖曳的流光,把老冰面烫出新时代的印痕。

神祇从未走远,只在人间换副心肠。

天坛回音壁的低语,曾收尽帝王的祈愿;如今它拂过游人的手机屏幕,将圜丘坛祭天的肃穆,译成五洲可解的虚拟乐章。钟鼓楼的暮鼓沉沉,催动的不再是城门落锁,而是三里屯酒吧街的声浪与簋街食肆腾起的热气,在古老节律里和谐交响。

老话讲“紫禁城的风水养人”,养的更是千年不散的神魂。

宫墙根儿下遛弯儿的大爷,手机里正放着《哪吒2》的片段,荧幕上的小英雄踩着风火轮掠过熟悉的角楼剪影,他咧嘴一笑:“这不就是咱胡同里窜天猴儿那劲头嘛!”这些脱胎于典籍的神影,卸下飘渺的仙气,落入四九城的大街小巷。国子监的辟雍殿前,AR重现着古时祭孔盛典,光影流转间,孔圣人的纶巾仿佛被西单吹来的时尚气流轻轻拂动。他们在798的涂鸦墙前驻足,在首钢园的钢铁巨构间腾挪——京城的神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斗,而是脚下土地里生出的新苗,根须深埋故土,枝叶触碰穹苍。

老物件儿沾了新灵气,神气儿就活了。

颐和园昆明湖的石舫旁,智能仿生水鸟掠过水面,翅膀扇动的频率竟与十七孔桥石狮爪下镇水的古意隐隐呼应。动静之间,是老魂灵与新智识的悄然握手。

神迹不在云端,就在这新老交织的市声光影里流转不息。


二、巷陌·匠魂不熄


老理儿说得好:“慢工出细活儿”,可这慢里,裹着奔涌的江河。

隆福寺的炸灌肠,油香飘了几辈人。守着油锅的张师傅,案头摆着女儿设计的“非遗美食”APP,二维码印在泛黄的包装纸上。豆汁焦圈的老滋味儿,顺着网线,流进了异国他乡游子的胃,也勾回了天涯的乡愁。

针尖顶住了岁月,丝线便连上了未来。

南锣鼓巷深处,曹氏风筝铺的传人小曹,伏在灯下。祖传的沙燕儿风筝骨架依旧精巧,蒙面却换上了年轻人偏爱的赛博纹样。那燕子飞上天,翅膀扇动的是五百年竹纸的韧,也托着激光切割的精准与新颖。

老手艺的根,扎在街坊邻里的烟火里。

前门大栅栏的内联升店里,李师傅戴着老花镜,指尖捻着麻线纳千层底。柜台上方悬着的电子屏,实时展示着“足底压力云图”——那传承百年的舒适弧度,正被数据细细描摹,只为让老布鞋更熨帖地走进现代生活的步履匆匆。老主顾打趣:“李头儿,您这千层底,如今纳进光纤芯儿啦?”他嘿嘿一笑:“老理儿没丢,就是添了新帮手!”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老手艺的魂,在新世里淬火成钢。

景泰蓝的铜胎掐丝,依旧流转着“燕京八绝”的华彩;而3D打印的辅助,让繁复的“万寿无疆”纹样,得以在更广阔的载体上新生。这碰撞交融的微响,是“匠心”二字在时代熔炉里的清脆回音。

老理儿说“一针一线皆是修行”,这修行道场,正从胡同深处延伸到云端之上。


三、烟火·古今同灶


“远亲不如近邻”,这亲,是胡同砖瓦间渗出的暖,也是云端指尖传递的温。

门头沟的爨底下村,石板路磨得锃亮。村口老槐树下,王大爷眯眼瞧着孙辈用平板操控无人机,掠过自家百年石屋的屋脊。屏幕里,古村的沧桑肌理,与实时叠加的AR导览光影,奇妙地共生共存。

灶膛里的火苗认得老味道,也认得新柴禾。

胡同口早点摊的胡大姐,炸油饼的笊篱还是祖传的黄铜家伙什儿,油锅里翻腾的香气几十年如一日。可摊子旁立着的智能点餐屏上,滚动着“非遗早餐套餐”的图文,还带语音讲解老北京早点的门道。一位金发碧眼的背包客,跟着屏幕指引,笨拙却认真地学着用焦圈蘸豆汁,胡大姐笑着递过一小碟咸菜丝:“就口这个,味儿就正啦!”

老物件的新命数,常在转角处。

智化寺的京音乐,梵呗清音穿越明朝的烟尘。殿堂里,游客戴着轻巧的VR眼镜,眼前是飘渺的飞天与庄严的佛像共舞,耳中是古老的工尺谱被数字技术重新编配的宏大交响。檀香萦绕,古佛低眉,默许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喧哗与对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日我们栽下的,是连通古今的智慧之树。

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李老师傅的镊子尖在泛黄的《永乐大典》残页上挪移,比绣花还精细。旁边的高倍放大镜连着显示屏,将纸张纤维的损伤和墨迹的衰变清晰呈现,年轻的助手据此在平板上模拟出最匹配的修补方案。老手艺人的指尖温度,与新工具的洞察之眼,共同守护着纸页间沉睡的文明星火。

胡同口的棋摊依旧喧闹,楚河汉界的厮杀声里,棋手们偶尔抬头,瞥见对面咖啡馆玻璃幕墙上流动的数字水墨——胡同的市井气,与科技的清冷光,在一碗茶、一杯咖啡的氤氲里,竟也交融得如此熨帖。

古今同灶,熬的是日子,暖的是人心。


  四、市声·新韵绕梁


“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新世的风,偏要把这香送得更远。

大栅栏老戏楼里,梅派青衣的水袖刚柔并济,眼波流转。高清直播的镜头,将这方寸之地的精妙,投映到地球另一端的剧院巨幕。异国的观众屏息凝神,为东方古老程式艺术的新生载体,献上跨越山海的掌声。

胡同里的吆喝,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清晨的什刹海边,练嗓的京剧票友张大爷,对着手机支架开腔。直播间里涌进天南地北的戏迷,实时弹幕飘过:“张老师,这句‘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脑后音,您再示范一遍呗!”他笑着清嗓重唱,那带着露水气的京腔京韵,顺着网线,润泽了无数方耳机里的清晨。

旧曲未终,新声已起。

前门的铛铛车摇着铜铃驶过,车轮碾过青石路,也碾过地下光纤里奔涌的数据洪流。售票员悠扬的报站声,与乘客耳机里流淌的“数字中轴线”导览语音,在车厢里奇妙地重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着不断生长的城市腔调。

王府井书店的朗读亭内,小学生正用稚嫩童声录制带AI配乐的《北京童谣》。电子屏上,跳动的声波纹路与剪纸动画里的兔儿爷、风车交织。老童谣的韵脚,轻轻叩击着新时代的耳膜。

后海的桨声灯影里,船娘摇橹的号子,混入了岸边年轻人手机直播的京韵大鼓片段。这声浪拍打着银锭桥的石基,也汇入全球网络的无形海洋——北京的故事,正以最鲜活的市声为舟,驶向世界更深的港湾。

老腔调遇着新话筒,传得更远,听得更真。


五、城韵·生生不息


“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北京城这棵参天巨木,新枝总在旧干上勃发。

长城垛口的风,吹过箭扣的险峻,也拂过八达岭下沉浸式体验馆的曲面巨屏。烽烟早已散作历史云烟,屏幕上滚动的,是万国语言书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古老的石龙,披上了数字的鳞甲,向寰宇发出更嘹亮的龙吟。

城脉如河,不舍昼夜。

通州运河的碧波,曾载着漕船南来北往;如今它映照着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的楼群,水波里荡漾的,是“文化资产数字化”的崭新航标。河水流淌,带走的是时光,沉淀下的是愈发醇厚的文化基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北京,是永远矗立的文化营盘,而我们,是那传承与创新的兵。当神话在宫阙间重构筋骨,当匠魂在烟火中淬炼新生,当市声裹挟古今的韵律传向远方——这城市的文化之树,便永远有老根滋养,有新枝萌发。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书写着“文化in北京”最深沉的注脚:故事生故事,北京城常新。

七月流火。这文脉流淌的是胡同深处老槐树筛落的日影,是故宫红墙承接过又折射向未来的月光。当悟空的金箍棒搅动中关村的霓虹,当景泰蓝的釉彩在数据流中重新熔融——我们触摸到了“文化in北京”的温热脉搏。它不在云端,而在张师傅油锅升腾的烟火气里,在小曹手中那只飞越古今的沙燕儿翅膀上。新故事正生长,如春韭,割了一茬,更旺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