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7场重磅讲座+华服大秀,解锁中国服饰万年风华

2025.07.06 - 2025.07.06

#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北京城市图书馆

场次

数量最多可购1张
- 1 +

活动已结束 +1

服务说明

1、每笔订单最多可选座1个座位号;

2、选座时,请尽量选择相邻座位,不要留下单个座位;

3、点击”完成选座”后,请在120S内及时提交,超时系统将释放你选定的座位;

4、选座订票为特殊商品,出票成功后,如无无法使用问题,不得退换;

5、出票成功后,请牢记取票密码,若没有收到取票短信,请到订单中心查询,或拨打客服电话400-0596-087;

活动详情 预约须知 评论区(0)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衣冠,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魄,于经纬方寸间,织就民族的精神图谱。七月,“文脉薪传”系列活动诚邀您共赴衣冠之约,一同解读华夏衣冠的奥秘。一针一线间,见天地礼序,观文明薪火。



〔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局部


“中国人的服饰”系列活动,以“观服章而知礼仪,察形制而晓变迁”为宗旨,全景展现中国服饰的演变脉络与文化内涵。宽袖轻扬的六朝名士,高髻金钿的盛唐贵妇,骑射英姿的蒙元武士……一件件华服,不仅是历史的鲜活注脚,更是文明流转的璀璨见证。


七月至八月,服饰史学者、国博研究员将联袂领衔,带您穿越时空,从六朝额黄的秾丽,直抵紫禁衮服的庄严,共读一部“穿在身上的中国史”。



明代朝服像


讲座内容


【 第一讲 】


主题:灵动飘逸——六朝女子的服饰风尚


时间:7月6日(周日)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嘉宾:



张玉安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美学、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等领域的研究。2019年,所著《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合著),荣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内容:魏晋南北朝,战火纷飞却文脉不绝,服饰文化亦在动荡中蓬勃发展。本次讲座主讲嘉宾将聚焦六朝(魏晋南北朝),带大家领略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女性的服饰魅力。从继承传统的形制纹样,到创新灵蛇髻、缓鬓倾髻等多样发式,再到额黄妆、两裆衫、飘带裙等独特服饰,尽显时代风情。我们将循着甄妃、花木兰、寿阳公主等传奇女性的足迹,探寻六朝服饰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勾勒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时尚画卷。


【 第二讲 】


主题: 华服故事——穿在身上的文明对话史


时间:7月13日(周日)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嘉宾:



楚艳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院长,中国首位服装设计学博士,高级时装品牌【楚和听香CHUYAN】创始人/艺术总监,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最佳女装设计师。担任2023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服装总设计,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国宴礼宾产品及服装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礼仪人员服装设计,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表演服装设计。曾多次获得国内、国际设计大奖。


内容:讲座将以中国古代服饰为切入点,串联礼制文化与传统美学的深层关联,探究服饰演变中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从丝绸之路的织锦纹样看中国的开放包容;从盛唐服饰的创新实践,解析服饰如何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我们将通过这一贴近生活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灿烂,呈现当代中国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创新力量,以生动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让华服之美成为连接世界文明的对话桥梁,在文化交融交流中凝聚共识。


【 第三讲 】


主题:顶间芳华——解读宋代女子冠饰


时间:7月19日(周六)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嘉宾:



王惠莹 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博士,浙江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讲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五项,曾先后在《艺术设计研究》《形象史学》《装饰》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冠饰作为服饰的组成部分,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宋代女性冠饰名目繁多,千姿百态。


本场讲座,主讲嘉宾将从文献、图像、实物等角度梳理宋代女子头饰材料,从材质、造型、制作等方面对宋时女性佩戴的典型冠饰细致剖析,与大家一起探究冠饰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还原时人生活、行为、知识系统等方面的本来面貌。


【 第四讲 】


主题:蒙汉一也——元明服饰的发展特点


时间:7月27日(周日)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嘉宾:



罗玮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明代前期史与史学理论。担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秘书长。202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青年英才”称号。目前已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评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英文版)《文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三十余篇。


内容:本场讲座将系统梳理蒙古服饰传统在元明两代数百年间的影响和流播遗存,探讨其标志性特征如何随蒙古政权进入中原,成为元代的主流风尚,如适应骑射的窄袖、交领右衽、短小精悍的质孙宴服,以及女子流行的姑姑冠与后演变为“比甲”的长款马甲。讲座将揭示元明之际服饰演变中深刻的蒙古烙印,呈现这段民族交流的生动写照。


【 第五讲 】


主题:紫禁华章——中国古代宫廷服饰


时间:8月2日(周六)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嘉宾:



冯林英  故宫博物院资深服饰专家。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起入职故宫博物院,先后担任故宫织绣组的副组长和组长职务。在长期从事宫廷服饰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对中国古代宫廷服饰,特别是清代宫廷服饰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内容:宫廷服饰是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核心体现,是彰显帝王威仪、体现森严礼制与绝对权力的专属象征。


本场讲座,主讲嘉宾将追溯其起源,解析伴随等级制度形成的严密服饰体系及核心特征。重点聚焦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宫廷服饰珍品,揭示其精绝制作工艺,解读承载祥瑞寓意的丰富纹样。


透过这些瑰宝,我们将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极致辉煌与深厚底蕴,深刻领会其作为礼制精髓与艺术巅峰的双重价值。


【 第六讲 】


主题:衣脉——中国古代服饰的万年足迹


时间:8月16日(周六)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嘉宾:



王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考古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服饰考古。著有《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国博名家丛书·沈从文卷》《沈从文的古代服饰研究与服饰考古——重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徐州北洞山汉墓陶俑佩绶考——兼论秦汉印绶之制》《汉服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观察》《襜褕考》等。


内容:自羽皮作衣,服饰文化已历经万年长史。中国的古代服饰不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政治制度、技术水平、审美观念等密切相关。


此次讲座将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题展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重要展品,以中国服饰史的三次重大变革为轴线,引领听众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追寻服饰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万年足迹。


【 第七讲 】


主题:衣冠镜像——从晚明清初服饰见女子品评标准的转向


时间:8月23日(周六)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嘉宾:



陈芳 北京服装学院长聘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学学会理事。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曾任CSSCI期刊《艺术设计研究》常务副主编。2015年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


内容:晚明清初,女子服装配饰悄然生变,端庄典雅且具文化气质的新形象脱颖而出。“女为悦己者容”的表象下,暗藏男性品评标准的时代转向。


本讲座将从晚明女子形象的审美观照、“才情观”的革新、明代版刻艺术繁荣、家庭教育角色转变、园林雅集兴起、女子结社活动等维度切入,深入剖析时代背景下女性形象重塑的深层动因与社会文化内涵。


专题文化演出活动


在七场讲座的深度探寻后,我们也将纸上春秋化作眼前华章,为大家带来一场专题文化演出活动,让深衣广袖、霓裳羽衣从史册中鲜活走来,以最直观的华美,演绎那部“穿在身上的中国史”。敬请莅临,共赏千年风华!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衣冠何止蔽体,更是文明的立体史书。每一针一线,皆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伦理与美的深邃哲思。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衣冠之美,更是中华文明历经离乱而薪火相传的坚韧生命力。这个夏天,让我们在织物的经纬方寸间,重溯中华文明的审美脉络。


首场讲座信息



主题:灵动飘逸——六朝女子的服饰风尚


时间:7月6日(周日)10:30-12:00


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道和厅


参与方式:识别下方二维码预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