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数智新生:AI时代的我和文化馆——2025年全市文化馆第一次理论研讨活动成功举办

时间: 2025-04-24 浏览数 250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4月23日至24日,由北京市文化馆主办、怀柔区文化馆承办、各区文化馆协办的“首都文旅微论坛”2025年全市文化馆第一次理论研讨活动在怀柔区成功举办。北京市文化馆理论调研部主任、研究馆员徐玲带队,全市16个区级文化馆主管理论调研的馆长、部门负责人、理论骨干及《首都公共文化》通讯员40余人参与其中。本次研讨活动围绕着“科技赋能 数智新生:AI时代的我和文化馆”的主题展开,通过实地调研、主题发言与深度研讨,共同探索AI时代文化馆的创新发展路径。


科技场景实地探访,激活融合发展思路


活动期间,参会人员先后走进海好影视实景基地、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及怀柔科学城,沉浸式感受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位于中国影都核心区的海好影视实景基地曾为国内众多知名影视作品提供过置景服务,如《流浪地球I》、《流浪地球II》、《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参会人员在此实地参观科幻空间站、智能实验室等场景;随后,参会人员走进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沿着“规划沙盘讲解—校史短片观影—专业场馆探访”的动线深入走访并重点参观了数字艺术实验室与创作工坊。次日参观人员走进了怀柔科学城,参观城市客厅及展览,聆听城市框架介绍,俯瞰科学城整体规划版图。怀柔科学城目前拥有两院院士78位,国家杰青、优青270余人,科研人员约2.5万人,围绕物质、空间、信息与智能等方向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是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正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三场实地探访不仅拓宽了参会者的视野,更让“科技赋能”从理论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实践图景。

 


十六区发言精彩纷呈,多维视角碰撞火花


4月23日晚开展的主题研讨由北京市文化馆理论调研部主任徐玲主持,她首先介绍了此次研讨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生活。如何在AI时代主动识变应变,用发展的眼光迎接时代变迁和技术革新,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理念破解难题,为首都文化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成为重要议题。

 

 


接下来16位各区代表围绕“科技赋能 数智新生:AI时代的文化馆”主题,结合区域实践展开分享,形成了多元观点的深度碰撞。


东城区:《传统+创新:让科技温度提升文化馆的人文厚度》


东城区文化馆副馆长、理论骨干刘璇提出“未来的文化馆将是技术赋能的文化共生体”的理念,强调文化馆需构建“实体场馆+数字孪生+移动终端”的立体化网络,通过AI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科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既守护文化根脉,又培育创新土壤。

 


西城区:《AI驱动下北京市市辖区文化馆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公众需求的调查》


西城区文化馆理论骨干王倩基于公众需求调查,揭示AI在文化馆服务创新中的路径: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精准匹配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服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与针对性。

 


朝阳区:《虚实之辩——AI浪潮下的文化馆发展新机遇》


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通讯员李俊龙以“虚实融合”为切入点,探讨AI时代文化馆从“实体空间”到“文化节点”的转型,提出利用AI虚拟讲解员、智能导览系统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同时警惕技术依赖风险,保留人文互动的核心价值。

 


海淀区:《春风扑面来数智赋新生——浅谈AI时代文化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理论骨干张婕提到了AI对群文工作的双重影响:既提升了工作效能,也对馆员的数字素养提出挑战。她认为面对技术浪潮,文化馆人需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避免文化服务沦为“冰冷物件”。

 


丰台区:《AI时代文化馆人如何保持文化“温度”》


丰台区文化馆副馆长李娜聚焦“AI时代的文化温度”,提出建立“AI辅助+人工审核”机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文化内容的人文内核,让技术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的工具。

 


石景山区:《文化馆理论调研时应充分利用AI收集数据》


石景山区文化馆理论骨干、通讯员杨志宏分享AI在数据收集中的应用实践,通过网络爬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快速抓取政策文件、公众舆论等信息,构建研究数据库,为文化馆理论创新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强调数据伦理与人工校验的重要性。

 


门头沟区:《“AI+”还是“+AI”》


门头沟区公共文化中心理论骨干朱玉儿提出“技术适配”命题,探讨文化馆在不同业务场景中如何选择“AI+文化”或“文化+AI”模式,主张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技术,避免盲目跟风,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有机融合。

 


房山区:《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引领未来——3D打印与VR奇幻之旅》


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讯员鲁艳介绍3D打印与VR技术在文化馆的创新应用:通过VR数字体验区让群众“穿越”历史场景,借助3D打印将创意转化为实物,构建“可触摸、可参与”的新型文化服务模式,展现科技如何赋能文化体验的立体化升级。

 


通州区:《数智时代文化馆人之变


通州区文化馆理论骨干张凝关注馆员角色变化,以绒花制作技艺为例,讲述基层馆员如何通过学习短视频剪辑、运营新媒体账号,成为“数字文化传播者”,并呼吁加强乡村文化队伍的数字素养培训,弥合城乡文化服务的技术鸿沟。

 


顺义区:《数智传乡音·云端焕新韵:科技赋能下的顺义民歌数字化突围》


顺义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理论骨干王炜详细介绍顺义民歌的数字化实践:通过建立“数字档案库”、开发慕课课程、制作H5宣传页面等举措,推动传统民歌从田野走向云端,其中“顺义有民歌”系列课程点击量过万,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

 


昌平区:《当AI遇见文化馆:一场关于效率与温度的双向奔赴》


昌平区文化馆文学理论研究部主任、理论骨干王金燕提出“双向奔赴”理念,认为AI既能提升活动策划、资源推荐等工作的效率,也需通过人工干预保留文化服务的情感共鸣,如在智能创作辅助中融入人文审核,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以文化人”的本质。

 


大兴区:《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交互”,AI让文化馆离群众更近》


大兴区文化馆党宣部主任、理论骨干陈欢欢分享“动态交互”服务升级经验,通过AI分析群众需求、打造VR沉浸式展览,推动文化馆从“展品陈列”转向“场景体验”,让群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显著提升参与度与获得感。

 


怀柔区:《AI技术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双刃剑作用分析》


怀柔区文化馆理论骨干、通讯员王晓静剖析了AI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双刃剑效应:既提升了创作效率、拓宽了表现形式,也引发创作主体界定、版权归属等争议。她呼吁建立技术应用规范,促进AI从“机械工具”向“创意伙伴”转型。

 


密云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产生审美偏见的实验研究》


密云区文化馆理论骨干王德范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公众对生成式AI艺术的审美偏见,强调文化馆需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展览、教育等形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AI艺术,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类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文化多样性。

 


延庆区:《数智时代,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延庆区文化馆群艺部主任、通讯员张义聚焦地方历史文化整理,提出利用AI技术高效挖掘文化内涵,同时结合线上线下传播渠道,让地域文化从“文献记载”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产品。

 


燕山:《AI时代燕山非遗人的探索与担当》


燕山文化馆理论骨干胡竞文分享非遗保护中的AI实践,通过3D扫描、虚拟现实技术记录非遗技艺,借助社交媒体推广创新成果,同时关注传承人技术培训与文化核心价值守护,提出培养“非遗+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凝聚共识:以科技之翼,护文化之魂


研讨中,“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成为核心共识。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徐玲主任指出科技赋能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具迭代,不能“为AI而AI”。同时,文化馆应增强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借鉴科学普及的理念与方式应用于全民艺术普及之中。此外不可忽视的是科技的发展历史与成果也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源泉。未来全市文化馆系统将持续探索“科技+文化”融合路径,以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以人文内核筑牢发展根基,让文化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活力空间。


为期两天的研讨活动圆满结束,各区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研讨活动形式丰富,动静结合,收获满满,受益良多。但关于“AI时代文化馆如何破局”的思考仍在继续——当文化的灵魂插上科技的翅膀,而文化馆人也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在数智浪潮中锚定方向,勇毅前行。

 


来源:理论调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