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圣宫的期盼》:第七届“创写北京”《首都公共文化》征文活动获奖作品赏析

时间: 2025-01-09 浏览数 79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编者按


北京市文化馆举办的“文旅同心向未来”——美丽京畿第七届“创写北京”《首都公共文化》征文活动,受广大作者热烈响应,共收征文649篇,创下了历届“创写北京”征文活动征稿数量之最。来自全国31个自治区、省和直辖市的征文热辣滚烫纷至沓来,也创下“创写北京”历年投稿地域最广的记录。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26篇。即日起,我们将精选本次征文活动中的获奖作品,与广大网友共赴美文之旅。


元圣宫的期盼


作者:赵成山



学校里有一座古庙,名元圣宫,规模不大,名头亦不甚大,但规格很高。据说当年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庄,路过此地,曾下塌于此。所以它的建筑气派,雕梁画栋,飞檐走兽,多多少少有点皇家的影子。


建国之初,共产党人顺应民意,把它改造成了一所学校,很快她就成长为闻名遐迩的京畿名校——牛栏山一中,而今已历七十余载。学校的规模已经扩大了十倍不止,高大雄伟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后,学生们就不在元圣宫上课啦。重修之后的元圣宫,又恢复了当年的样子。只不过,它有些寂寞了,偶尔有学生来散心,也偶有访客来满足好奇心,还有一些老毕业生想它了,回来看看它。


多数时候,它都是孤独寂寞的。陪伴它的,是一些残破的石碑,其文早已漫灭。还有十几棵年龄过百的古树,正殿门口,最大的那棵龙柏,快五百岁了,依然身材挺拔,郁郁葱葱,如青春小伙,没有丝毫衰败的迹象。一进南门,左右两棵古槐,都三百多岁了,腰身粗壮,要三四个成人才能环抱。因为树木多,鸟雀也就多,每天聚在这里叽叽喳喳,吵闹不停,比课堂上的学子还活跃。好在有它们的陪伴,古老的元圣宫还不至于太寂寞。


那两棵高大的古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奇怪的是,这么多年了,竟然没有一只鸟在它们的身上做窝。莫非是这两个得道的老家伙喜欢清静,不喜欢这些一天到晚吵吵闹闹的小家伙,不允许它们在自己身上安家?也许吧。


不过,这个春天,一切都变了。两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喜鹊偏偏看中了其中的一个老家伙,非要在它身上搭窝。那个顽固的老家伙呢,竟然性情大变,也许是静极思动,也许是喜欢两个小家伙,想逗它们玩玩,竟然默许了。


开学之初,两只小家伙就开始衔枝搭窝。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它们的爱巢已经初具规模。


工作之余,我喜欢去看它们的工程进度。今天,上完课,看天气预报说有大风沙尘,我就想起了那对勤劳勇敢的小夫妻,也惦记它们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家。


出了教学楼,信步走到了元圣宫南门前,驻足树下,正好看见一只个头不大的花喜鹊在我眼前不远的广场上飞了起来,嘴里衔着一根长长的柳条,看它的雄姿,它应该是那个小丈夫,或许它更喜欢称它大丈夫。它的目标正是那棵三百多岁的古槐。可能是因为它刚成年,个头还不够大,力气还没长足,也可能是因为那根柳条太长——大概有两米的样子,它飞得有些艰难。刚飞到大树的中间,它就无法坚持了,只好落在一个枝上,休息一会儿。聪明的它,干脆把那根柳条也放在树枝上。休息片刻之后,力气恢复得差不多了,它又叼起那柳条向上飞去,看上去非常困难,它的力气快要耗尽了,但它还是坚持着飞到了窝边。窝里竟然还有一只,看来是它的伴侣,它帮助爱人,把那条长长的柳枝使劲朝窝里拉。它们一边干,一边不停地叽叽喳喳,叽叽喳喳,不知道是劳动的欢歌,还是喁喁情话?


这么长的柳条,怎么用呢?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举头盯着那个巢,眼睛一眨不眨。那根长长的柳条像一根长线垂在窝边,似乎有一丝丝的抖动,似乎在慢慢变短。我明白了,喜鹊的那张嘴,就像女人那双灵巧的手,而那根长长的柳条就是它手中的线,它正在用它缝制自己的小家呢,它要把它缝得严严实实、结结实实,它要给即将出生的儿女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原来,它和天下慈母的心是一样的,尽管它叫喜鹊。看到这儿,我的脖子早都酸疼了,但我对眼前的这对喜鹊夫妇肃然起敬。


一个月的时间,它们夙兴夜寐,不辞劳苦,终于给自己,也给即将出生的儿女们一个温暖的家。那个家,外表看上去有些粗糙,但我知道,里面其实很豪华,很温馨。我亲眼看见,它们把大朵大朵的芦花衔进去,一群新的生命即将枕着洁白芬芳的芦花梦出生了,它们将带给这个世界更多的吉祥、喜庆、幸福。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古老的元圣宫,崭新的校园,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开始啦……


望着眼前的元圣宫,望着这个新诞生的鹊巢,我百感交集。牛栏山一中多像眼前的这个鹊巢,从1950年建校到今天,整整74年了,七十多年来,从她的怀抱里飞出去的毕业生也有数万人了吧。有些人惦念着她,会时常回来看看,有些人则黄鹤一去不复返。元圣宫记住了一届届学子青春的模样,不管你们飞多高,飞多远,她都惦念着你们。你们的梦里也会有这个巢吗?


明年,牛栏山一中就七十五岁了,想她了,就回来看看吧。拥抱一下那棵近五百岁的龙柏,让它听听你的心跳。或者坐在那两棵三百多岁的古槐下面,听它们讲讲当年你们坐在树下读书的故事。抑或带着你满堂的儿孙一起来,告诉元圣宫,而今的你也枝繁叶茂啦……


作者工作单位为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


该文章为一等奖发表于《首都公共文化》2024年第6期


摄影:梁波

内容来源:理论调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