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鉴赏”课程报名进行中

2024.10.14 - 2024.10.19

#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场次

数量最多可购1张
- 1 +

活动已结束 +1

服务说明

1、每笔订单最多可选座1个座位号;

2、选座时,请尽量选择相邻座位,不要留下单个座位;

3、点击”完成选座”后,请在120S内及时提交,超时系统将释放你选定的座位;

4、选座订票为特殊商品,出票成功后,如无无法使用问题,不得退换;

5、出票成功后,请牢记取票密码,若没有收到取票短信,请到订单中心查询,或拨打客服电话400-0596-087;

活动详情 预约须知 评论区(0)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造像艺术也在不同时期和地域产生了鲜明的特色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立足于璀璨的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大厦之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合妙相——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鉴赏”课程正式开启报名!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报名课程

↓↓↓


六位资深专家学者携手,为您带来精彩的佛造像艺术解读。从莲花手观音的演变,到定州白石佛教造像的探析,从宋金元木雕佛造像的神韵,到造像组合与神圣空间的关系,从“永宣造像”的影响,到藏传佛教造像早期风格的来源......带您多方位深入领略佛造像艺术的魅力。


从佛造像艺术中,感悟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


我们期待与您共同经历这场艺术之旅!


课程亮点


知名学者直播授课

与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的知名学者们共赴一场文化之旅,有机会与重量级专家在直播间互动交流。


课程主题丰富多元

从佛造像艺术的古今中外之流变,到具体造像形式与意义的解析,为您全方位阐释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内涵。


课程视频可回看

课程回看视频可供学员在开课后三个月内反复观看(即2024年10月20日-2025年1月20日)。


可申领结业证书

报名申领结业证书且完成全部课时的学员,可申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


课程简介

第一讲

莲花手观音——中国古代佛造像赏析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14日19:30-21:30

主讲人:李 翎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课程概述:莲花手是佛教显密造像中常见的形象,图像志传统上通常将之比定为观音,故又称“莲花手观音”。其造型特征是:一手持莲花,或坐或立。藏传佛教该像式可以追溯到公元8-9世纪,以斯瓦特作品为代表。汉传造像则可追溯到公元5-6世纪,以南北朝造像为代表。事实上,“莲花手”在印度——佛教产生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他的身份是夜叉,在佛教纪念性建筑中,持莲花造像通常出现在塔、寺的入口处,体现了“守护夜叉”的职能。本次讲座,尝试从最早的持莲花夜叉造像开始,循着历史的脚步,探讨“莲花手观音”的演变和其艺术特征。


第二讲

定州白石佛教造像艺术探析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15日19:30-21:30

主讲人:李静杰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教授

课程概述:定州系统白石佛像分布在以定州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及邻近太行山区,自北魏末期迄盛唐连续发展,采用曲阳黄山白石材料雕刻,已知纪年实例达五百余件。观世音菩萨像和思惟菩萨像占有极高比重,而且双身像数量众多,着重反映了基层民众的现实救济诉求和净土往生信仰。


第三讲

刻削以凝神——宋金元木雕佛教造像赏析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16日19:30-21:30

主讲人:孙 博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 副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宋金元时代的木雕佛造像是1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中最耀眼的一个品类。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木雕造像绝大多数出自山西、河北等北方寺院,相较于泥塑佛像,木雕造像更便于搬运,因而在20世纪上半叶大量木雕佛像流入海内外各类公私收藏,仅有极少数还留在原址。本课程在系统梳理这些造像遗存的基础上,讲述它们的流散过程及相关古董商的故事,解释其宗教意涵,分析其风格特征和制作工艺,利用有限的还在原位的造像推想彼时人们如何在殿堂中感知其独特的神韵。


第四讲

造像组合与神圣空间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17日19:30-21:30

主讲人:张建宇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概述:造像组合是佛造像研究的重要课题,它与造像的风格样式、尺寸比例、空间配置、义理内涵等问题密切相关。犍陀罗出现佛三尊组合(一佛二菩萨)和多佛组合(三佛、五佛、七佛等),中国造像的组合关系更趋多样化,在发展各种单佛主尊和多佛的组合外,还产生出以菩萨为主尊的多种模式(新样文殊、观音三尊、三大士等)。本次讲座一方面梳理中国造像的常见组合方式,另一方面讨论各类造像组合与其所在的石窟、佛塔或寺院殿堂的联动关系,包括建筑样式、空间形态、观看方式、礼仪行为和场域营造等。


第五讲

互鉴与熔融——历史背景下的“永宣造像”及其对汉藏两地佛教艺术的影响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18日19:30-21:30

主讲人:张 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 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明朝建立后,为安抚以卫藏为主的广大藏区,先后采取“广行招谕”、“多封众建”的治藏政策,并通过朝贡加强藏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永宣造像”指永乐、宣德时期明代宫廷制作的汉藏风格造像,专门用于赏赐来朝贡的藏区僧俗首领。早期“永宣造像”与同时期西藏风格高度一致,但不久即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同时影响内地和藏区,汉藏佛造像艺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相互借鉴,融会贯通。


第六讲

藏传佛教造像早期风格的主要来源

直播时间:2024年10月19日19:30-21:30

主讲人: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 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造像风格有天壤之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艺术风格在形成之初受到影响的不同所致。藏传佛教造像从7世纪到15世纪,受到的艺术影响主要有三种:1. 印度-尼泊尔的造像技术与艺术进入西藏中部地区,形成卫藏风格;2. 犍陀罗-斯瓦特-克什米尔艺术进入西藏西部,形成藏西风格;3. 西藏本土艺术与上述两种风格的融合后创造出新的藏传佛教艺术风格。正是在此三者共同作用下,早期藏传佛教造像的艺术面貌得以形成,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


课程报名

报名入口


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王老师 010-65119200

咨询时间:工作日 9:00-16:00

团体咨询:

文博单位团体及对公

可扫码添加企业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