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新号角,踏上新征程”2023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歌唱北京”首都市民合唱周成功落下帷幕
共襄合唱盛宴,传递音乐力量。
11月6日至8日,“吹响新号角,踏上新征程”2023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歌唱北京”首都市民合唱周决赛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圆满举办。
本届合唱周活动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由北京市文化馆携手各区文化馆及北京合唱协会共同完成,分4个组别8场现场展示。合唱周邀请了目前在国内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影响力的指挥家及作曲家担任专家组成员,有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合唱节艺委会委员任宝平;国家一级指挥、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孟大鹏;蒙古族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娅伦格日勒;作曲家、中国音协合唱联盟秘书长修骏;国家一级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张峥;侗族指挥家、留意合唱指挥专业访问学者、北京合唱协会副理事长明子琪;作曲家、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朱杰;青年指挥家、作曲家、中国高校合唱联盟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吴昊等,进行现场专业点评,专家们对参赛团队进行了艺术上的具体指导,尤其对合唱艺术的美育功能价值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引导。
本次合唱周历时近半年,从全市600余支团队中,由各区选拔后,最终80支优秀团队参加决赛展示。本次市民合唱周是疫后第一次恢复现场比赛,参与群众众多,共同歌唱新时代赞歌。
本届大赛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群众热情空前高涨,参与群众尤为广泛。本次活动共计约5万人参加初赛、复赛。既有离退休中老年合唱爱好者,又有在职的行业团队;既有高水平大学生团队,又有极具特色的青少年小朋友。年龄跨度广,上至90岁下至7岁,群众的高参与度体现出人们对新时代讴歌的热情。
第二,演唱作品,风格多样,表演形式丰富。既有直抒胸臆讴歌伟大的党的主题作品,又有充满深情的浪漫爱国主义主题作品,既有风格多变的世界民族多元音乐,又有中华传统民间经典,体现出首都北京开放包容的特色。
第三,赛制安排合理,引进专业评判标准,接轨国际化,响应首都北京的国家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定位。本届大赛推出五个维度的评判标准,旨在将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与美育功能发挥到极致。通过专业化的谱面完成度、音准节奏准确度、声乐能力及音色多样性塑造力、作品的艺术性呈现、指挥同伴奏合唱队员的配合度等维度上进行艺术引领,推动首都北京建立众多学习型团队,力求引领全国、接轨国际,将首都群众合唱艺术审美与美育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第四,创新新时代群文活动模式,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展示精彩活动。合唱周采取的现场照片云端实播,电子秩序册线上同步开放,高质量音视频录制播出等综合推广方式。既节省了活动成本,又便于群众线上观摩学习。在大赛举办的三天内,线上浏览、转发量超10万人次。
第五,坚持以专业力量促进群众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北京市文化馆为全面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通过市民合唱周这项市政府民生实事公益活动,将文化艺术服务群众的职能生动落地,开展到实际的工作中,充分体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正式落地施行之年,北京市文化馆将秉持“包容、和谐、互助、倾听、彰显而不独自张扬、表现而需逻辑约束”的合唱艺术理念,积极推动新时代合唱艺术普及发展,为共同唱响美丽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来源:创作辅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