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辉煌历程 谱文化新章——纪念《首都公共文化》创刊30周年(中篇)

时间: 2023-10-27 浏览数 1075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编者按:2023年是《首都公共文化》创刊30周年。为纪念这本在文化馆乃至公共文化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内刊,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历史回顾、专家访谈、主题征文等。敬请关注。


二、做好群众文化、公共文化发展的记录者、宣传者和推动者,《首都公共文化》坚定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紧跟时代热点,与国家文化发展同频共振


创刊至今,《首都公共文化》始终自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同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1.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建党、国庆、改革开放等周年纪念,举国欢庆,2008和2022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举世瞩目,《首都公共文化》以专刊、专版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庆祝活动,回顾党和国家光辉历程,展示城市的日新月异,展现群众的幸福生活。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家重大战略方针发布等,刊物也都有跟进报道。


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2003年非典,《首都公共文化》及时制作了专题,用一张张动人心弦的照片,一篇篇或激动或温暖的诗歌、散文、小说,一首首献给英雄的赞歌,展现出社会各界同心抗疫的精神,坚定着群众抗疫胜利的决心和信心。2008年汶川地震,《首都公共文化》不仅发行了抗震特刊,还经过当期所有作者和编辑部同意,把2516元稿费全部捐给了灾区,为抗震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及时发布行业动态


群众文化、公共文化领域的相关政策、重点工作等,《首都公共文化》都有宣传报道。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祥云小屋集中展示北京非遗项目,《首都公共文化》制作特刊详细介绍。2009年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首都公共文化》策划了志愿者专刊。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首都公共文化》邀请了资深专家和文化馆馆长进行解读。2014年首届中国文化馆年会召开,《首都公共文化》以增刊表示祝贺。


① 祥云小屋:展示北京非遗,讲述中国故事



② 北京文化志愿者专题



③ 增刊-首届中国文化馆年会召开



201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北京市政府率先出台了“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首都公共文化》迅速反应,用专刊让读者充分了解政策内容,了解我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和措施。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当期的《首都公共文化》不仅刊发了完整法律条文,还刊登了文化部负责人和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专家的权威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文化立法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意义,体会我国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不懈努力。


④ 行业政策宣传



(二)推动理论研究,注重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除提供最新的文化资讯外,《首都公共文化》还担负起发布和传播文化研究成果的重任,成为系统内外群众文化、公共文化研究者们深入探讨的平台。


1.鼓励思想碰撞和交流



不论是早期的“群艺论坛”还是后来的“学术论坛”、“百家论坛”、“群文论坛”,现在的“百家争鸣”,都是文化研究类论文刊发的阵地。变化的是栏目名称,不变的是《首都公共文化》对理论研究的支持和促进。多年来,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在《首都公共文化》发表研究成果,显示出刊物的思想价值,提升了刊物的学术高度。刊物也连续多年组织全市群文系统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30年来征文近3000篇,获奖1000余篇,连续多年出版了多部《<首都公共文化>理论文集》,以及《融合 创新 共享——2018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文集》《新时代北京市文化馆理论研究成果汇编(2019)》等理论研究文集,供行业内交流学习,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群众文化、公共文化理论研究工作也得以进一步深入。


历年理论文集


2.加强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借助《首都公共文化》这个平台,北京市文化馆还组建了全市理论研究骨干队伍,不定期把这些骨干组织到一起,开展讲座、观摩、论文点评、交流研讨等一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在各区发挥带头作用。以刊物为媒介,群众文化工作者、研究者深度思考、互相借鉴,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屡屡获奖。征文比赛以及论文的结集出版,对研究者形成激励效应,提高了群文理论研究队伍的水平,促进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30年,数百位骨干,分布在市区各个岗位,发光发热,推动着全市文化馆的理论研究前行。(未完待续)



历次工作会议和培训讲座



本文所用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