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星奖为抓手 厚植群众文艺土壤

时间: 2023-02-22 浏览数 541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以群星奖为抓手

厚植群众文艺土壤

——在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北京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  王维波


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下,在各区文化和旅游局的鼎立支持下,市文化馆积极发挥全市文化馆、站群文队伍作用,有力推进群众文艺创作工作,为优秀作品的涌现夯实了根基。在第十九届群星奖评选中,北京市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复赛30部作品入围,决赛10部作品入围,舞蹈类作品《两室一厅》、广场舞类作品《一起向未来》和群众合唱团队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团最终摘得第十九届群星奖,各阶段赛事成绩均在全国名列榜首,成为近年来北京群文创作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缩影。工作中,我们有三点体会:

 

 

一是培养一支过硬的群文队伍:确保参加大赛与服务大众相一致。我们努力将群文队伍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主力军。首先围绕“国之大事”,历练群众文艺队伍。近几年,我市的群众文化队伍在首都的大事、喜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万余群众天安门广场联欢活动,还是冬奥会开幕式的热场舞和闭幕式上惊艳的折柳节目,以及火遍全国的广场舞《一起向未来》,创作和表演的主体都是来自各区的群众文化队伍。其次发挥体制优势,培育群文团队。市、区、街乡镇、村和社区四级文化馆(中心和室)依托专业技术人员和场地设施都办有文化团队,平均每个区文化馆有团队22支、街乡文化中心有6支、村和社区文化室有3支左右,全市文化馆系统组织的群文团队超过3万支,覆盖人群占全市人口的4%以上。庞大的群文队伍形成了“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首都公共文化工作实践,也为群星奖参赛提供的坚实人才支撑。

 

 

二是形成一套有效的选拔机制:确保临场选拔与常态准备相结合。我们将群星奖选拔变成常态化工作机制。连续多年列入我市政府实事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歌唱北京、舞动北京等品牌活动,每年贯穿全年,覆盖全市,年均开展文化活动超过2万场。我们将其中的与群星奖相关的艺术门类比赛作为北京市的参赛作品选拔赛,把三年一次的群星奖作品选拔在北京变为每年选拔。此举,为北京储备了丰富的参赛作品,保证了北京群众艺术高峰耸立于坚实的高原之上。据统计,北京群众文艺创作数量已从2017年的441部增长到2021年的900部,增长率达104%。五年累计创作3535部作品,其中获得局级以上奖项的作品达980部。

  

 

三是树立一个明确的创作导向:确保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我们以“首都定位、首要责任、首善标准”创作群文作品。首先我市群文作品始终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首位,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本届群星奖的作品聚焦冬奥、乡村振兴、三个文化带建设、中轴线申遗、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主题,实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凝心聚力。其次,参赛作品坚持体现地域特色讲好北京故事。比如,获奖作品《一起向未来》,以冬奥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为背景音乐,体现了双奥之城人民的开放和大气。获奖合唱团队演唱的是《北京的秋山》,参赛的戏剧作品《安居乐业》以一起“接诉即办”案件为原型改编。

 

 

本届群星奖成绩的取得是首都群文工作新发展的体现,更是市文旅系统上下一心,通力协作,倾情付出的结果。据统计,全市共投入经费超过2000万元,调配人员超2万人次,排练超3000场次。北京的3部参赛作品,最终在全国2077个单位的326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全国十分之一的奖项,绝非偶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要召开第十三届艺术节总结会,第二十届群星奖动员部署工作将同时启动,我们将以“归零”的心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群星奖为抓手,继续在群众文化领域深耕细植,创排出更多反映和塑造伟大时代的群众文艺精品,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